今天下午去淡水興仁國小,一個離淡水,紅樹林捷運站約20分鐘車程的,偏鄉小學。是的,偏鄉。
三甲學生共14位,有7個布農族、1個湖北、1個海南,其他才是淡水傳統的河洛漢人且其一一位來自嘉義的男生,皮膚與眼珠子彷若白種人,應該是嘉南一帶,被鄭成功收復台灣時,偷偷留在當地的荷蘭人後裔。小學校,人口組成份子卻引發我很多聯想。
結束時要回捷運站,跟計程車司機聊天,他說布農族的孩子是父母在淡水新市鎮開發時過來做工,而留在興仁里生活讀書的。若新市鎮的建設完成了,他們又得跟父母到其他地方落腳。我覺得像是島內移民,生活飄移不定,但五十幾歲的司機卻認為,能在台灣各地生活、遊學,這樣的人生經歷較豐富,他還蠻羨慕的。可能他這一生都生活在淡水,侷限了他的閱歷。
好久沒跟國小生講課,兩個小時,我講唐詩五絕跟七絕意象、音樂節奏、文字畫面與作者心情背景,孩子們交流熱烈,搶著作答,舉手又快又多,完全不像城市裡的問答交流時間,大家都不舉手發問。
可能學校老師忘了提醒要帶畫一首詩,教室也沒準備色彩筆,唯一愛畫畫的黃俊偉有帶著,因此我能從他們交上來的作品看出,這些孩子在接受兩三年的正規教育後,是否對文字,線條,想像空間的綜合表達能力。
無論如何,我把柳宗元的江雪教出去,並以15~20分鐘時間讓他們來繪畫出這首詩 。我拍照紀錄下來,並思考下堂課,如何帶他們學習現代童詩。